这应该是第七次作为领队参加活动,很开心在这里遇到很多善良,温暖,充满高能场的年轻人;更惊喜的是在英智这个并不大的养老康复中心里,却有着非常多充满乐观,温和的爷爷奶奶,以及细心,有趣的护工朋友们。尽管大多数老人都饱受病痛折磨,但是每每面对我们时,依旧露出和蔼的微笑,依旧能感受到他们手心里的温度与力度。每一次的到来,我都有收获,也都会反思与改进。我希望在这个不大的地方,在这段并不长的时间里,老人、义工、护工,所有参与在这个活动里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关心与爱护。
我很开心有很多老义工能坚持每周来到英智,也欢迎更多的新面孔能够加入我们。做义工所需的成本不高,但并不意味着善良的成本不高。我们需要多站在老人的立场上思考怎样去做,才能让他们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,尽可能的缓解前一周里所积攒下来的枯燥与苦闷;才能在老人本就模糊的记忆里,画上几笔多彩的颜色。幸运的是,这周恰巧有一位心理咨询师来到活动当中,让我有机会更切合的站在老人以及普通义工的角度去思考,理解与感受。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与反思:
1.老人的很多需求我们作为义工满足不了,老人的很多问题我们也解决不了。老人近百年生命厚度所留存下来的伤疤与痛苦,作为一名义工,我们是无法完全治愈的。我们应当抱着这样的觉悟去和老人聊天,多聊美好的事物,让老人尽可能的享受当下的平静与快乐,从而短暂忘却之前的烦恼。作为义工,要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。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义工,在长时间与老人相处过程中,在对老人的病痛束手无策时,对老人的烦恼自己无从缓解时,会产生负面情绪,甚至会自责自己没有做的更好,我们需要调节这种消极影响。老人的每一次开朗的笑声,每一次的手舞足蹈和充满激动的神色,都是对我们义工工作的肯定。我们需要更加淡然的去面对与理解这种无力感,更不要把这种情绪带到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中。
2.很多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,反而会出现小孩子的习性。例如在手工做完后,有些老人会要求带走多个手工艺品,总想把这些东西都据为己有,这种现象不是个例,在康梦圆的手工活动中也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。我们需要遏制这种行为,更要遏制住老人这种不愿意分享的思想。我们需要和他们沟通好,每个手工艺品人手只有一个,很多未能参加手工活动的老人也需要这样一份小礼物。此外,正因为老人有时与孩子很像,在聊天陪伴过程中,在沟通方式上我们也可以以一种面对小孩子的口吻与老人进行交流,有利于缓解交流的尴尬氛围。
3.在活动形式上,有义工指出可以再丰富些,例如举办一些小游戏并给予一些奖品,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。手工的初衷是为了活跃活动气氛,凡是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活动,一律都是可行的。在场地与时间允许的情况下,在老人的身体状况与活动内容相符的情况下,可以多尝试开展有趣的新活动。作为领队,应当协调和组织好新活动的展开。
4.本周的手工活动并不理想,原因是手工作品相对较难。这在以后的选品环节需要格外注意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