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74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“声如夏花,爱如芳草”第153次活动 周芯亦 1018

[复制链接]
74 0
      当“声如夏花”的活力,遇上“爱如芳草”的绵长,我们怀着一份好奇与期待,走进了这个特殊的大家庭。这里居住的并非垂暮的老人,而是一群拥有澄澈眼眸的“大孩子们”——一群有着智力障碍,却同样渴望交流与关爱的天使。这次以音乐、手工为媒介的陪伴活动,于我而言,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深刻的启迪。
一、 感受:在简单中触碰纯粹的喜悦
       活动伊始,伴随着轻快的音乐,我们一同舞动彩扇。起初,我们志愿者还带着一丝引导的“任务感”,但很快,他们的热情便反客为主。他们没有复杂的章法,只是随着节奏尽情地挥舞、转圈,脸上洋溢着最灿烂、最不加掩饰的笑容。那一刻,“声如夏花”不再是一个比喻,而是他们生命力的真实写照——热烈、奔放,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恣意绽放。
      随后的折纸环节,我们折了纸船、纸飞机。他们的动手能力或许稍显笨拙,但专注的神情令人动容。当一只只歪歪扭扭却独一无二的纸飞机从他们手中飞出时,我看到的不是手工品,而是他们放飞的美好想象。他们争相展示自己的作品,那份因创造而产生的自豪感,纯粹得让人心疼。
        最让我触动的,是他们主动向我们展示的绘画。他们或许不善于言表,却如芳草般,默默生长,坚韧而绵长,只要你愿意俯身细看,便能发现一个充满真诚与美好的世界。
二、 建议:让短暂的陪伴,催生更长久的回响
      这次活动在感动之余,也引发了我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此类活动的一些思考:
   1. 建立“个性化档案”,实现精准陪伴:建议机构能为这些“大孩子”建立简单的兴趣档案。比如,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发现,有人对音乐节奏特别敏感,有人则沉醉于色彩世界。未来活动可以据此进行更细致的分组,如“音乐律动组”与“创意美术组”,让每位参与者都能在自己最舒适和感兴趣的领域获得更深度的快乐。
   2. 设计“成果展示”环节,强化价值认同:他们的作品值得被郑重对待。建议在每次活动尾声,设置一个小型的“作品展示会”或“才艺小舞台”。让他们拿着自己的折纸、绘画,在大家面前展示,并收获真诚的掌声。这一仪式感能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被认同感,让他们感受到“我能行”的喜悦。
   3. 注重“双向交流”,而非“单向给予”: 我们的角色不应仅仅是老师或帮助者,更应是朋友和玩伴。多鼓励他们带领我们,比如“教”我们跳他们的舞蹈,或者讲述他们画中的故事。这种平等的、双向的交流,更能让他们打开心扉,建立真正的信任。
   4. 引入“持续性”主题,深化活动内涵:可以考虑设计一个系列主题,这种连续性能帮助他们建立时间概念和期待感,也让陪伴更有延续性。
      总而言之,这次“声如夏花,爱如芳草”的活动,让我深刻体会到,爱与陪伴的力量,能跨越任何智力的鸿沟。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,而是平等的尊重、耐心的倾听和发自内心的陪伴。我们带去了一下午的欢声笑语,他们却回赠给我们整个心灵的净化。愿我们的爱如芳草,岁岁年年,生生不息,持续温暖这些可爱的生命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0

关注

0

粉丝

1

主题
活动推荐
热门新闻
精彩照片
    图文推荐
    • 官方微信公众号

    • 官方新浪微博

   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此心公益 ( 京ICP备18037386号-1 )

    GMT+8, 2025-11-17 02:51 , Processed in 0.033202 second(s), 31 queries .

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    Copyright © 2001-2020, Tencent Cloud.

    本网站运行在腾讯云